广东省能源局: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国际能源网获悉,日前,广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4年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工作安排的通知。文件提出,推进公共机构终端用能电气化,持续推广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持续推进年综合能源消费5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耗200万千瓦时以上的公共机构(含集中办公区等)开展能源审计,鼓励其他公共机构开展能源审计或能效诊断,为节能降碳工作提供坚实基础。鼓励委托具备技术能力的机构参与公共机构能源审计或能效诊断。

广东茂名:因地制宜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开发利用

国际能源网获悉,日前,广东茂名市政府印发《茂名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文件提出,推进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厨余垃圾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加快推进规模化厨余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高州市厨余垃圾处理项目2024年内建成投运。厨余垃圾分类收运率不断提升,到2025年茂南区和电白区厨余垃圾分类收运率达20%。鼓励各地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加快完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补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短板,到2025年,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覆盖全市城区厨余垃圾处理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开发利用,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

广告位

安徽六安市: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生物质能应用

国际能源网获悉,日前,安徽六安市住建局发布《六安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提出,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的居住建筑优先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医院、学校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应采用太阳能、空气能等多能互补形式的热水系统。大力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生物质能应用,推广空气源等各类电动热泵技术。到2025年底,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应用面积累计达到5000万平方米。政府投资的新建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应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动具备条件的既有公共建筑、工业厂房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探索住宅小区分布式光伏建筑试点。到2025年底,新建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太阳能光伏应用比例达到50%。

绿电氢氨醇一体化,生物质制氢新模式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颠覆性创新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探索能源未来:生物质制氢新模式的培育与发展

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运行试验。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颠覆性创新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广东惠州:因地制宜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开发利用

国际能源网获悉,5月1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惠州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文件指出,推进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加快推进惠州市生态园二期一阶段、市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废弃油脂等厨余垃圾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开发利用,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和安全标准,且技术可行、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置部分固体废弃物。

培育能源领域生物质制氢新模式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颠覆性创新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浙江台州:聚焦公共机构用能结构优化,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

国际能源网获悉,日前,浙江台州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指出,聚焦公共机构用能结构优化,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扩大“绿电”利用规模,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和规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至2024年底,力争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共机构节能降碳一件事”上线率达100%。深化能源资源消费数据价值挖掘应用,探索将数据作为政策标准制定、考核评价、示范创建等活动的重要支撑。

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四川眉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出炉

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四川眉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眉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公示2024年鼓励类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

12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其中生物质能相关:

正在加载中...

已加载全部内容

已经没有更多文章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80-8867159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dmin@cnbioenergy.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